家有過敏兒
家有過敏兒
小兒科主治醫師 袁瀚之
前言
「家有過敏兒,如何照顧才好」?這是現今許多爸媽們的困擾!其實只要做好全方位的飲食及環境控制,加上與醫師充分配合進行治療,就能獲得良好的改善效果。
過敏疾病正快速成長!
「過敏」是人體對於環境中的過敏原,經由免疫過程而產生出來的一些發炎及不適反應。所謂的「過敏體質」則是指經由遺傳而來,對於周遭常見過敏原容易產生過敏反應的體質。根據統計,父母親當中如果其中一位有過敏體質,其子女約有1/3的機率會出現過敏疾病;假如父母雙方皆有過敏體質,則生下來的小朋友得到過敏病的機會更是增加到2/3以上。
近30年來,過敏疾病的發生率呈倍數成長,尤其在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,這種現象更是明顯,可是我們的遺傳並無明顯變化,因此必然與環境的改變有密切關聯。現代人的生活習慣、居住環境以及飲食習慣,都與早先的農村社會不同,例如空氣污染、密閉及狹小的居住空間、過敏原滋生與提早暴露、母乳哺育的下降、競爭壓力增加,以及高熱量、高蛋白及高油脂食物的大量攝取,都會增加過敏疾病的發生率。
了解過敏的疾病與症狀
過敏可以引起各式各樣的疾病,例如:過敏性腸胃炎、異位性皮膚炎、蕁麻疹、氣喘、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結膜炎等,以下將介紹各項過敏病的症狀。
◎過敏性腸胃炎:
通常在出生後數週開始出現,常見症狀有:吐奶、拉肚子、腹脹、餵奶後哭鬧不安,甚至糞便中帶有黏液血絲。
◎異位性皮膚炎:
大多出現在2-3個月大的小嬰兒,爸媽常會發現小寶寶的兩頰出現紅紅濕潤的小疹子或斑塊,也可以延伸到整個臉部、脖子、四肢關節處,嚴重者連身上也會出現,不過一般包尿布的部位是不會有病灶的。它的特徵就是「癢」,因此小寶寶可能會常常用臉摩擦枕頭或寢具以減輕癢感。
◎蕁麻疹:
可發生在身體或四肢任何部位,症狀是突然發生的紅白腫塊,很癢,變化迅速,會從一塊塊連成一大片,通常在一天內就會消退,再由別的地方長出來,遇熱或抓搔會使症狀變得更厲害。一般來說,跟食物、藥物過敏或感染有關。
◎氣喘:
常見的症狀有:呼吸困難、喘鳴、胸悶以及慢性咳嗽等(尤其好發在夜晚或清晨);一旦感冒時咳嗽,常會持續十天以上;運動後或暴露於過敏原及不良空氣中,會有咳嗽、喘鳴或胸悶的現象。
◎過敏性鼻炎:
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一早起床先打好幾個噴嚏,接著流鼻水、鼻塞、鼻子或眼睛搔癢,嚴重者連喉嚨及耳朵都會覺得癢癢的,並且常有鼻涕倒流的現象,所以會感到喉嚨裡常常有痰的感覺而有清喉嚨的動作;此外,還有不管睡再久都消不掉的「黑眼圈」。這些症狀在疲累、季節變換或是空氣品質不佳的時候特別容易發作。
◎過敏性結膜炎:
常見的症狀有眼睛癢、流淚、結膜充血等。
杜絕過敏原
引起過敏疾病的過敏原,可分為「吸入性過敏原」及「食物性過敏原」兩種,避免接觸是根本之道:
吸入性過敏原:常見的有家塵、塵蟎、蟑螂、黴菌、羽毛、貓狗皮屑及分泌物、花粉等。台灣位處亞熱帶且屬於海島型氣候,溫溼度高,加上地窄人稠,特別適合塵蟎、黴菌及蟑螂生長;其中塵蟎是誘發呼吸道過敏最重要的過敏原,約佔九成以上。
食物性過敏原:常見的有蛋、牛奶、帶殼海鮮(蝦、蟹等)、鱈魚、草莓、奇異果、柑橘類水果、麥類、豆類、花生以及堅果類食物。
真的過敏嗎?如何診斷?
在現今都市化以及工業化社會中,過敏疾病的發生率不斷的上升,可是偶爾咳嗽或是打噴嚏,是不是就表示小朋友有過敏方面的問題呢?
◎過敏的診斷方法:
其實過敏的診斷除了臨床症狀的判斷之外,還必須詳細詢問過敏家族史、過敏原暴露情形,再加上身體檢查、過敏指數檢驗以及過敏原檢測才能確定。
過敏原的檢測包含抽血檢驗以及皮膚試驗:
․抽血檢驗:測量血液中是否有對抗特殊過敏原的過敏性抗體(IgE)。
․皮膚試驗:將少量的過敏原置入皮內,經由皮膚的變化來判斷小朋友是否對此過敏原有過敏反應。
年紀較大的氣喘病童如果能夠跟醫師配合,還可以做「肺功能檢查」或是「運動誘發試驗」來輔助診斷。
◎過敏的食物以寶寶實際反應為主要判斷:
值得注意的是,抽血檢驗雖然可以讓我們了解小朋友可能對哪些東西過敏,但是並不表示這些東西一定會引發過敏疾病,況且有部分的過敏反應無法使用血液檢驗測出,所以結果僅提供參考。
尤其是食物類的驗血結果,並不需要禁止寶寶食用所有出現過敏反應的食物,因為成長中的寶寶需要從各類食物中攝取不同的營養,如果因為限制太多而影響發育,反而得不償失。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以寶寶吃了食物後的實際反應來判斷,才能真正了解寶寶對哪些食物過敏。
過敏的治療方式
引起過敏疾病的必要條件是接觸到特殊的過敏原,因此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──避免過敏原的暴露。預防勝於治療,當然這必須先了解寶寶對哪些東西過敏,才能有效的預防。
雖然如此,許多環境中的過敏原是無法避免的,所以除了環境控制外,當出現明顯的過敏症狀時,還是需要藥物治療。不同的過敏疾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:
◎異位性皮膚炎:
․藥物治療:
局部塗抹類固醇或新一代非類固醇藥膏,搭配止癢藥物;如果症狀嚴重,可以加上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;倘若有細菌感染現象,則必須加上抗生素治療。
․加強肌膚保溼與抗感染:
平時的皮膚保養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很重要的,必須加強皮膚保濕以及對抗感染的能力,可選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乳液、軟膏或洗劑,或是選擇成分天然、溫和不刺激的保溼沐浴乳及乳液,都可以減少皮膚過敏的發生。此外,凡士林也可幫助皮膚保濕。
◎過敏性鼻炎:
․藥物治療:
對於流鼻水、癢感,可服用抗組織胺;如果鼻塞嚴重,可加上袪充血劑,不過不建議長時間使用。目前控制過敏性鼻炎最好的藥物是局部使用的鼻噴劑,其中含有微量類固醇,由於只是局部使用,所以副作用大幅減低。如果合併鼻竇炎,則需要抗生素治療。
◎氣喘:
․藥物治療:
理想的氣喘治療是盡量減少急性發作,以避免日後產生呼吸道的變形。其治療方法可分為:(1)急性發作時使用的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、茶鹼類藥物、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等;(2)平時保養用藥,例如吸入型類固醇、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、白三烯素抑制劑等。
․減敏治療:
「減敏治療」提供了藥物以外的另一種選擇,經由長期、逐漸增量的皮下注射特定過敏原,使小朋友的身體對此過敏原不再敏感。這種方法適用於氣喘與過敏性鼻炎,如果爸媽已經盡力做好環境控制,且對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,加上有強烈意願,能夠配合長達3-5年的療程者,可嘗試接受「減敏療法」。
過敏兒的居家照顧
如同上面提到的,過敏兒的居家照顧最重要的是──避免接觸過敏原、做好環境控制,可以延後或是減緩過敏疾病發作的機會。那麼過敏兒平常該怎麼保養?如何才能打造低過敏的居家環境呢?可以從飲食與居家環境衛生兩方面著手:
◎飲食方面要避免或延遲接觸致敏食物:
․哺餵母乳,6個月大再添加副食品:
